Redis server启动后会做哪些操作?

x33g5p2x  于2021-11-27 转载在 Redis  
字(8.9k)|赞(0)|评价(0)|浏览(334)

main函数是Redis整个运行程序的入口,并且Redis实例在运行时,也会从这个main函数开始执行。
Redis是典型C/S架构,一旦Redis实例开始运行,Redis server也就会启动,而main函数其实也会负责Redis server的启动运行。

Redis运行的基本控制逻辑在server.c完成,main函数就在其中。

设计网络服务器程序时,关键是服务器启动时,应该做哪些操作、有没有一个典型的参考实现?
今天就从main开始,看Redis server如何启动并完成初始化,从而掌握:

  • Redis server启动后具体会做哪些初始化操作?
  • Redis server初始化时有哪些关键配置项?
  • Redis server如何开始处理客户端请求?

并且,Redis server设计和实现的启动过程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,你在学习后,就可以把其中的关键操作推而广之,用在自己的网络服务器实现中。

好了,接下来,我们先从main函数开始,来了解下它在Redis server中的设计实现思路。

main函数:Redis server的入口

一般来说,一个使用C开发的系统软件启动运行的代码逻辑,都是实现在了main函数当中,所以在正式了解Redis中main函数的实现之前,我想先给你分享一个小Tips,就是你在阅读学习一个系统的代码时,可以先找下main函数,看看它的执行过程。

那么,对于Redis的main函数来说,我把它执行的工作分成了五个阶段。

阶段一:基本初始化
包括设置server运行的时区、设置哈希函数随机种子。这部分工作的主要调用函数如下所示:

//设置时区
setlocale(LC_COLLATE,"");
tzset();

//设置随机种子
char hashseed[16];
getRandomHexChars(hashseed,sizeof(hashseed));
dictSetHashFunctionSeed((uint8_t*)hashseed);

main函数的开始部分,有一段宏定义,如果定义了REDIS_TEST宏定义,并且Redis server启动时的参数符合测试参数,则main函数就会执行相应的测试程序。
示例代码就是调用ziplist的测试函数ziplistTest:
#ifdef REDIS_TEST
//如果启动参数有test和ziplist,那么就调用ziplistTest函数进行ziplist的测试
if (argc == 3 && !strcasecmp(argv[1], “test”)) {
if (!strcasecmp(argv[2], “ziplist”)) {
return ziplistTest(argc, argv);
}

}
#endif

阶段二:检查哨兵模式,并检查是否要执行RDB检测或AOF检测

Redis server启动后,可能是以哨兵模式运行,而哨兵模式运行的server在参数初始化、参数设置,以及server启动过程中要执行的操作等方面,与普通模式server有所差别。所以,main函数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Redis配置的参数,检查是否设置了哨兵模式。

如果有设置哨兵模式的话,main会调initSentinelConfig函数,对哨兵模式的参数进行初始化设置,以及调用initSentinel函数,初始化设置哨兵模式运行的server。

main函数中对哨兵模式的检查,以及对哨兵模式的初始化,你可以看下:

//判断server是否设置为哨兵模式
if (server.sentinel_mode) {
initSentinelConfig(); //初始化哨兵的配置
initSentinel(); //初始化哨兵模式
}

还会检查是否要执行RDB检测或AOF检查,这对应了实际运行的程序是redis-check-rdb或redis-check-aof。在这种情况下,main函数会调用redis_check_rdb_main函数或redis_check_aof_main函数,检测RDB文件或AOF文件。

//如果运行的是redis-check-rdb程序,调用redis_check_rdb_main函数检测RDB文件
if (strstr(argv[0],“redis-check-rdb”) != NULL)
redis_check_rdb_main(argc,argv,NULL);
//如果运行的是redis-check-aof程序,调用redis_check_aof_main函数检测AOF文件
else if (strstr(argv[0],“redis-check-aof”) != NULL)
redis_check_aof_main(argc,argv);

阶段三:运行参数解析

对命令行传入的参数进行解析,并调loadServerConfig函数,对命令行参数和配置文件中的参数进行合并处理,
然后为Redis各功能模块的关键参数设置合适的取值,以便server能高效地运行。

阶段四:初始化server

完成对运行参数的解析和设置后,main会调用initServer函数,对server运行时的各种资源进行初始化工作。这主要包括了server资源管理所需的数据结构初始化、键值对数据库初始化、server网络框架初始化等。

调用完initServer后,main还会再判断当前server是否为哨兵模式。
是哨兵模式,main函数会调用sentinelIsRunning函数,设置启动哨兵模式
否则的话,main函数会调用loadDataFromDisk函数,从磁盘上加载AOF或者是RDB文件,以便恢复之前的数据。

阶段五:执行事件驱动框架

为高效处理高并发的客户端连接请求,Redis采用了事件驱动框架,并发处理不同客户端的连接和读写请求。
所以,main函数执行到最后时,会调用aeMain函数进入事件驱动框架,开始循环处理各种触发的事件。

五个阶段涉及到的关键操作
阶段三、四和五其实就包括了Redis server启动过程中的关键操作。所以接下来,我们就来依次学习下这三个阶段中的主要工作。

Redis运行参数解析与设置

我们知道,Redis提供了丰富的功能,既支持多种键值对数据类型的读写访问,还支持数据持久化保存、主从复制、切片集群等。而这些功能的高效运行,其实都离不开相关功能模块的关键参数配置。

举例来说,Redis为了节省内存,设计了内存紧凑型的数据结构来保存Hash、Sorted Set等键值对类型。但是在使用了内存紧凑型的数据结构之后,如果往数据结构存入的元素个数过多或元素过大的话,键值对的访问性能反而会受到影响。因此,为了平衡内存使用量和系统访问性能,我们就可以通过参数,来设置和调节内存紧凑型数据结构的使用条件。

也就是说,掌握这些关键参数的设置,可以帮助我们提升Redis实例的运行效率。

不过,Redis的参数有很多,我们无法在一节课中掌握所有的参数设置。所以下面,我们可以先来学习下Redis的主要参数类型,这样就能对各种参数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。同时,我也会给你介绍一些和server运行关系密切的参数及其设置方法,以便你可以配置好这些参数,让server高效运行起来。

Redis的主要参数类型
首先,Redis运行所需的各种参数,都统一定义在了server.h文件的redisServer结构体中。根据参数作用的范围,我把各种参数划分为了七大类型,包括通用参数、数据结构参数、网络参数、持久化参数、主从复制参数、切片集群参数、性能优化参数。具体你可以参考下面表格中的内容。

这样,如果你能按照上面的划分方法给Redis参数进行归类,那么你就可以发现,这些参数实际和Redis的主要功能机制是相对应的。所以,如果你要深入掌握这些参数的典型配置值,你就需要对相应功能机制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。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,也会在介绍Redis功能模块设计的同时,带你了解下其相应的典型参数配置。

好,现在我们就了解了Redis的七大参数类型,以及它们基本的作用范围,那么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下,Redis是如何针对这些参数进行设置的。

Redis参数的设置方法
Redis对运行参数的设置实际上会经过三轮赋值,分别是默认配置值、命令行启动参数,以及配置文件配置值。

首先,Redis在main函数中会先调用initServerConfig函数,为各种参数设置默认值。参数的默认值统一定义在server.h文件中,都是以CONFIG_DEFAULT开头的宏定义变量。下面的代码显示的是部分参数的默认值,你可以看下。

#define CONFIG_DEFAULT_HZ 10 //server后台任务的默认运行频率
#define CONFIG_MIN_HZ 1 // server后台任务的最小运行频率
#define CONFIG_MAX_HZ 500 // server后台任务的最大运行频率
#define CONFIG_DEFAULT_SERVER_PORT 6379 //server监听的默认TCP端口
#define CONFIG_DEFAULT_CLIENT_TIMEOUT 0 //客户端超时时间,默认为0,表示没有超时限制
在server.h中提供的默认参数值,一般都是典型的配置值。因此,如果你在部署使用Redis实例的过程中,对Redis的工作原理不是很了解,就可以使用代码中提供的默认配置。

当然,如果你对Redis各功能模块的工作机制比较熟悉的话,也可以自行设置运行参数。你可以在启动Redis程序时,在命令行上设置运行参数的值。比如,如果你想将Redis server监听端口从默认的6379修改为7379,就可以在命令行上设置port参数为7379,如下所示:

./redis-server --port 7379
这里,你需要注意的是,Redis的命令行参数设置需要使用两个减号“–”来表示相应的参数名,否则的话,Redis就无法识别所设置的运行参数。

Redis在使用initServerConfig函数对参数设置默认配置值后,接下来,main函数就会对Redis程序启动时的命令行参数进行逐一解析。

main函数会把解析后的参数及参数值保存成字符串,接着,main函数会调用loadServerConfig函数进行第二和第三轮的赋值。以下代码显示了main函数对命令行参数的解析,以及调用loadServerConfig函数的过程,你可以看下。

int main(int argc, char **argv) {

//保存命令行参数
for (j = 0; j < argc; j++) server.exec_argv[j] = zstrdup(argv[j]);

if (argc >= 2) {

//对每个运行时参数进行解析
while(j != argc) {

}

//
loadServerConfig(configfile,options);
}
这里你要知道的是,loadServerConfig函数是在config.c文件中实现的,该函数是以Redis配置文件和命令行参数的解析字符串为参数,将配置文件中的所有配置项读取出来,形成字符串。紧接着,loadServerConfig函数会把解析后的命令行参数,追加到配置文件形成的配置项字符串。

这样一来,配置项字符串就同时包含了配置文件中设置的参数,以及命令行设置的参数。

最后,loadServerConfig函数会进一步调用loadServerConfigFromString函数,对配置项字符串中的每一个配置项进行匹配。一旦匹配成功,loadServerConfigFromString函数就会按照配置项的值设置server的参数。

以下代码显示了loadServerConfigFromString函数的部分内容。这部分代码是使用了条件分支,来依次比较配置项是否是“timeout”和“tcp-keepalive”,如果匹配上了,就将server参数设置为配置项的值。

同时,代码还会检查配置项的值是否合理,比如是否小于0。如果参数值不合理,程序在运行时就会报错。另外对于其他的配置项,loadServerConfigFromString函数还会继续使用elseif分支进行判断。

loadServerConfigFromString(char *config) {

//参数名匹配,检查参数是否为“timeout“
if (!strcasecmp(argv[0],“timeout”) && argc == 2) {
//设置server的maxidletime参数
server.maxidletime = atoi(argv[1]);
//检查参数值是否小于0,小于0则报错
if (server.maxidletime < 0) {
err = “Invalid timeout value”; goto loaderr;
}
}
//参数名匹配,检查参数是否为“tcp-keepalive“
else if (!strcasecmp(argv[0],“tcp-keepalive”) && argc == 2) {
//设置server的tcpkeepalive参数
server.tcpkeepalive = atoi(argv[1]);
//检查参数值是否小于0,小于0则报错
if (server.tcpkeepalive < 0) {
err = “Invalid tcp-keepalive value”; goto loaderr;
}
}

}
好了,到这里,你应该就了解了Redis server运行参数配置的步骤,我也画了一张图,以便你更直观地理解这个过程。

在完成参数配置后,main函数会开始调用initServer函数,对server进行初始化。所以接下来,我们继续来了解Redis server初始化时的关键操作。

initServer:初始化Redis server
Redis server的初始化操作,主要可以分成三个步骤。

第一步,Redis server运行时需要对多种资源进行管理。
比如说,和server连接的客户端、从库等,Redis用作缓存时的替换候选集,以及server运行时的状态信息,这些资源的管理信息都会在initServer函数中进行初始化。

我给你举个例子,initServer函数会创建链表来分别维护客户端和从库,并调用evictionPoolAlloc函数(在evict.c中)采样生成用于淘汰的候选key集合。同时,initServer函数还会调用resetServerStats函数(在server.c中)重置server运行状态信息。

第二步,在完成资源管理信息的初始化后,initServer函数会对Redis数据库进行初始化。
因为一个Redis实例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数据库,所以initServer函数会使用一个循环,依次为每个数据库创建相应的数据结构。

这个代码逻辑是实现在initServer函数中,它会为每个数据库执行初始化操作,包括创建全局哈希表,为过期key、被BLPOP阻塞的key、将被PUSH的key和被监听的key创建相应的信息表。

for (j = 0; j < server.dbnum; j++) {
//创建全局哈希表
server.db[j].dict = dictCreate(&dbDictType,NULL);
//创建过期key的信息表
server.db[j].expires = dictCreate(&keyptrDictType,NULL);
//为被BLPOP阻塞的key创建信息表
server.db[j].blocking_keys = dictCreate(&keylistDictType,NULL);
//为将执行PUSH的阻塞key创建信息表
server.db[j].ready_keys = dictCreate(&objectKeyPointerValueDictType,NULL);
//为被MULTI/WATCH操作监听的key创建信息表
server.db[j].watched_keys = dictCreate(&keylistDictType,NULL);

}
第三步,initServer函数会为运行的Redis server创建事件驱动框架,并开始启动端口监听,用于接收外部请求。
注意,为了高效处理高并发的外部请求,initServer在创建的事件框架中,针对每个监听IP上可能发生的客户端连接,都创建了监听事件,用来监听客户端连接请求。同时,initServer为监听事件设置了相应的处理函数acceptTcpHandler。

这样一来,只要有客户端连接到server监听的IP和端口,事件驱动框架就会检测到有连接事件发生,然后调用acceptTcpHandler函数来处理具体的连接。你可以参考以下代码中展示的处理逻辑:

//创建事件循环框架
server.el = aeCreateEventLoop(server.maxclients+CONFIG_FDSET_INCR);

//开始监听设置的网络端口
if (server.port != 0 &&
listenToPort(server.port,server.ipfd,&server.ipfd_count) == C_ERR)
exit(1);

//为server后台任务创建定时事件
if (aeCreateTimeEvent(server.el, 1, serverCron, NULL, NULL) == AE_ERR) {
serverPanic(“Can’t create event loop timers.”);
exit(1);
}

//为每一个监听的IP设置连接事件的处理函数acceptTcpHandler
for (j = 0; j < server.ipfd_count; j++) {
if (aeCreateFileEvent(server.el, server.ipfd[j], AE_READABLE,
acceptTcpHandler,NULL) == AE_ERR)
{ … }
}
那么到这里,Redis server在完成运行参数设置和初始化后,就可以开始处理客户端请求了。为了能持续地处理并发的客户端请求,server在main函数的最后,会进入事件驱动循环机制。而这就是接下来,我们要了解的事件驱动框架的执行过程。

执行事件驱动框架
事件驱动框架是Redis server运行的核心。该框架一旦启动后,就会一直循环执行,每次循环会处理一批触发的网络读写事件。关于事件驱动框架本身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法,我会在第9至11讲给你具体介绍。这节课,我们主要是学习Redis入口的main函数中,是如何转换到事件驱动框架进行执行的。

其实,进入事件驱动框架开始执行并不复杂,main函数直接调用事件框架的主体函数aeMain(在ae.c文件中)后,就进入事件处理循环了。

当然,在进入事件驱动循环前,main函数会分别调用aeSetBeforeSleepProc和aeSetAfterSleepProc两个函数,来设置每次进入事件循环前server需要执行的操作,以及每次事件循环结束后server需要执行的操作。下面代码显示了这部分的执行逻辑,你可以看下。

int main(int argc, char **argv) {
    …
    aeSetBeforeSleepProc(server.el,beforeSleep);
    aeSetAfterSleepProc(server.el,afterSleep);
    aeMain(server.el);
	aeDeleteEventLoop(server.el);
	...
}

小结

今天这节课,我们通过server.c文件中main函数的设计和实现思路,了解了Redis server启动后的五个主要阶段。在这五个阶段中,运行参数解析、server初始化和执行事件驱动框架则是Redis sever启动过程中的三个关键阶段。所以相应的,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要点。

第一,main函数是使用initServerConfig给server运行参数设置默认值,然后会解析命令行参数,并通过loadServerConfig读取配置文件参数值,将命令行参数追加至配置项字符串。最后,Redis会调用loadServerConfigFromString函数,来完成配置文件参数和命令行参数的设置。

第二,在Redis server完成参数设置后,initServer函数会被调用,用来初始化server资源管理的主要结构,同时会初始化数据库启动状态,以及完成server监听IP和端口的设置。

第三,一旦server可以接收外部客户端的请求后,main函数会把程序的主体控制权,交给事件驱动框架的入口函数,也就aeMain函数。aeMain函数会一直循环执行,处理收到的客户端请求。到此为止,server.c中的main函数功能就已经全部完成了,程序控制权也交给了事件驱动循环框架,Redis也就可以正常处理客户端请求了。

实际上,Redis server的启动过程从基本的初始化操作,到命令行和配置文件的参数解析设置,再到初始化server各种数据结构,以及最后的执行事件驱动框架,这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服务器执行过程,你在开发网络服务器时,就可以作为参考。

而且,掌握了启动过程中的初始化操作,还可以帮你解答一些使用中的疑惑。比如,Redis启动时是先读取RDB文件,还是先读取AOF文件。如果你了解了Redis server的启动过程,就可以从loadDataFromDisk函数中看到,Redis server会先读取AOF;而如果没有AOF,则再读取RDB。

所以,掌握Redis server启动过程,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Redis运行细节,这样当你遇到问题时,就知道还可以从启动过程中去溯源server的各种初始状态。

相关文章

微信公众号

最新文章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