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文看懂:互联网产品分析,该如何做?

x33g5p2x  于2022-02-22 转载在 其他  
字(1.8k)|赞(0)|评价(0)|浏览(158)

总有同学们在抱怨:“说的是做产品分析,可实际上每天都在埋点,建表,写SQL,对口径,找bug,我分析啥了?到底啥是产品分析?”今天简单分享一下。

所谓产品分析,特指对互联网产品:APP/小程序/H5一类的分析。不是传统企业口中的“产品”哦(传统企业的,参见之前分享的《商品分析》)。

传送门:一文看懂:商品分析如何做?

一、产品分析是什么?

产品分析,指的是分析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使用情况。诸如:有多少用户在用产品,使用哪些功能,使用时长,操作流程中转化/跳出等等。这些数据一般是服务产品经理的,帮助产品经理们监控产品发现情况,了解功能优劣,选择更好的产品改版方案。

注意:产品分析的有些指标,是和用户分析共用的,比如DAU、MAU、流程转化率等等,也因此会引发一些混淆。

区分的方法也很简单:产品分析是服务产品经理的,最后指向的是要不要修改页面,增加/减少功能,优化路径等等产品上的改进。用户分析是服务用户运营的,最后指向的是要不要投放内容,要不要推优惠券等用户相关的动作。

那么,产品分析该如何做呢?

二、产品分析有哪些内容?

产品分析包括三个部分:

  • 市场情况分析
  • 日常数据监控
  • 新功能测试

市场情况分析,指分析产品市场表现,比如:

  • 产品累计注册用户,潜在用户数量估算
  • 产品活跃用户,DAU(日活跃)/月活跃(MAU)
  • 产品付费用户,转化率(多大比例付费)/平均收入(ARPU)
  • 产品的新用户获取数量、质量(转化率/平均收入)
  • 整个行业的竞品数量、累计用户、活跃/付费/新增情况

这些数据,是用来支持产品经理们的BRD/MRD文档的,用于下面宏观性判断:

  • 产品赛道是否有潜力
  • 当前发展速度是否够快
  • 下一步是加速还是稳步发展

日常数据监控,则是监控产品日常表现,常见的,比如:

  • 产品整体指标,比如DAU/MAU,转化率,转化率,在线时长……
  • 关键流程指标,比如新用户注册流程,主要活动流程、交易流程
  • 主要功能指标,比如某功能使用人数,使用次数,使用时长

这些监控,主要用来发现问题,找优化机会。比如发现活跃人数少,成交人数少了,就会进一步看:用户卡在哪个环节?是不是某个步骤出了问题?进而思考解决方法。

新功能测试,指测试产品功能/设计的改变,是否达到预期。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,找一个数据上表现最好的方案。新功能测试,包含事前的多版本测试(ABtest)以及事后的监控。日常工作中,产品的改版/升级/优化,都是很常见的,因此要经常做。

那么,这么分析,有没有个啥模型可以套用呢?是有滴。

三、产品分析有啥模型?

产品分析,最常用的就是漏斗模型。因为很多产品功能都不是一步完成的,需要很多步,因此自然形成了漏斗,可以用漏斗模型,观察哪一步流失的用户多,进而做改善(如下图)。

同时,用户进入APP/小程序以后,往往有很多路径可以走。甚至用户可以直接从站外广告,进入落地页,完成交易。这样就会形成很多个路径,有很多个漏斗。

此时就涉及两个问题:

站外到站内引流,什么路径更好走?

站内流量分配,怎样分效率最高?

因此,有一些分析人员,会把这种多漏斗路径合并展示,做一张全站流量转化地图。这种方法也被称为UJM(User Journey Map)模型。对于有明确行为终点的产品(比如交易型产品)UJM方法还是很好用的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产品分析有理论,有方法,有模型,但是日常工作中大家还是觉得很艰难呢???

四、为什么感觉做的很琐碎?

首先,产品分析本身就很琐碎。产品页面经常更新,为了获取数据,埋点经常要随着新页面动来动去,因此需要消耗精力去做。而且ABtest只是简称,很多时候测试版本很多,要搞各种埋点,工作就是麻烦。

其次,很多产品经理自己没啥主见。很多产品经理就是领导的传声筒,根本轮不到他写BRD/MRD(或者随手写写凑数),至于为啥要上这个功能?也不太清楚,不是领导命令的,就是照着竞品抄的。

这种糊里糊涂的状态下,自然没有清晰的分析思路。不是看着DAU波动大呼小叫,让分析为啥涨为啥跌,就是做完测试,拼命抓着数据分析师,问为啥有差异……很多小伙伴的痛苦经历就是这么来的……

发完牢骚,今天的分享也差不多了。其实产品有很多种,交易型产品/内容型产品/工具型产品各有差异,toC/toB产品也有区别,有机会以后再分享吧。喜欢的话,记得转发+在看+点赞,谢谢大家。

END -

对比Excel系列图书累积销量达15w册,让你轻松掌握数据分析技能,可以在全网搜索书名进行了解:

相关文章